茶道六藝文化之展望
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了无数的文化,累积至神农…
內含5種山茶茶樣併盒而成。
25克/盒(5包)
以台灣有機農法生產之茶業所製之高山烏龍茶。
50 克/盒
台灣原生種山茶所製之紅茶,經萎凋、揉捻、發酵、烘乾而成。
50 克/盒
台灣原生種山茶所製之東方美人茶,經萎凋、揉捻、發酵、烘乾而成。
50 克/盒
台灣原生種山茶所製之烏龍茶,經萎凋、殺菁、揉捻、烘乾而成。
50 克/盒
台灣原生種山茶所製之烏龍茶,經萎凋、殺菁、揉捻、烘乾而成。
50 克/盒
台灣原生種山茶所製之白茶,經長時間發酵、萎凋、再低溫、烘乾而成。
50 克/盒
台灣原生種山茶所製之紅茶,經萎凋、揉捻、發酵、烘乾而成。
50 克/盒
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
有人問我:為何要在臺灣原生山茶這條如此坎坷的路上,投入如此多的時間、精神、金錢而不放棄?我的理念為何?我告訴他們一個沉默的心願:臺灣應該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「茶」的本源與驕傲。當時我的心態是認真嚴肅而敬畏學習,但圍繞的能量卻是懷疑茫然,而這也是觸發我十幾年來對山茶不離不棄的動力。臺灣所有的茶種源皆是外來,在發掘了唯一可以代表臺灣茶的祖先時,我能不心動嗎?自西元2006年進入原生山茶的領域至今已十六個年頭,算算自小到今也四十幾個年頭在茶中學習,由無到有的習茶路程,由臺灣到大陸各地,體驗不同茶的深遠文化差異及不同品種製法的技巧,深深體會自己茶學的不足,且無立足之根本,而臺灣原生山茶正可彌補臺灣茶文化所曾失去的地平線。
又有人問我:臺灣原生山茶有何好?令我如此癡迷?我告訴他們:「水因善下終歸海,山不爭高自成峰」,好與不好自在心中,又何必心有所執。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,臺灣有此瑰寶而生,豈可棄之而不顧?「本立而道生」吾人應先立本方能有所發展。
我們成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之宗旨,期盼此一平臺,可以讓願為山茶盡一份力量的人,有學習及教育訓練的地方,集眾人之力,發揚山茶之願。在此並書「茶學太極圖」之思想中心共同奮鬥。又知學術之根本必須先有完整的教材,故在茶區探索、製作技巧、品茗能力上親力親為,盼能有所貢獻。原生山茶與大葉種茶、小葉種茶並列臺灣茶三大體系,而原生山茶是茶屬之獨立種喬木,在海島型氣候的臺灣,誕生了世界獨一無二的臺灣原生種茶。撰寫此書,抒寫淺見,惟願為臺灣山茶之傳承發展略盡綿薄之力。如有遺漏錯失之過,尚請前輩、同儕們給予指正,以期有所學習改進,不失著作之初心。此書之撰寫先以簡單之山茶概念初冊出版,因篇幅過大,先出版首冊接受各位先進指正後,再出版相關之研究論述,以茲承續指教。
茶型: 半條型
器皿: 白瓷評鑑杯(120cc)
水: 山泉水
水溫: 80-85度
茶量: 4g
第一泡~ 第二泡: 1分20秒
第三泡~第四泡: 1分30秒
茶型: 片狀
器皿: 白瓷評鑑杯(120cc)
水: 山泉水
水溫: 85-90度
茶量: 4g
第一泡~ 第二泡: 1分20秒 (水溫90度)
第三泡~第四泡: 1分30秒(水溫90度)
第六泡以後: 時間、水溫自行斟酌
茶型: 長條型
器皿: 白瓷評鑑杯(120cc)
水: 山泉水
水溫: 85-90度
茶量: 4g
第一泡~ 第二泡: 1分20秒 (水溫90度)
第三泡~第四泡: 1分30秒(水溫90度)
茶型: 半條索
器皿: 白瓷評鑑杯(120cc)
水: 山泉水
水溫: 90-95度
茶量: 4g
第一泡~ 第二泡: 1分50秒
第三泡~第四泡: 1分30秒
茶型: 半條型
器皿: 白瓷評鑑杯(120cc)
水: 山泉水
水溫: 高溫(95度以上)
茶量: 4g
第一泡~ 第二泡: 1分50秒
第三泡~第四泡: 1分20秒
中國: 17859624649
– 周一至周日 9:00-22:00 –